

近日,校党委书记宁立伟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5年10月刊)发表题为《提高高校思政引领力水平的路径研究》的理论文章,系统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文章指出,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需构建“三位一体”体系:以激活育人思维为引擎,通过发散思维、张力思维、精准思维破除传统教育定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增强育人动能为核心,整合真理、道德、文化、知识、人格五大要素,打造多主体协同的育人能量场;以优化育人场域为路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外联动的立体化教育生态。宁立伟在文中强调,要通过“大思政”格局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制度文化各维度,创设认知、体验、应用、数智四大场景,提升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该文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宣传部)
全文如下:
宁立伟
(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邵阳学院)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水平的探索与实践中,激活思政育人思维是引擎,增强思政育人动能是内核,优化思政育人场域是路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高度契合、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以激活育人思维为引擎提升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的构建与运行,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科学运用。新时代强化思政引领力、构建育人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激活思维、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才能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务实推进。当今世界多种文化交融交锋频繁,这些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多元文化并存、虚拟与现实融合,思政引领力作用的发挥正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学生阶段是个体心智成熟期、思想活跃期,可塑性强,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有鉴于此,思政引领仅靠单一灌输、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如何与时代同行,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固化、育人视野偏窄的问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考验。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工具。我们应从探究思政引领力的构成要素、生成机理、功能特点入手,坚持不懈从理性、价值、能力等多方面优化思政引领力的思维结构,引导我们对提升思政引领力的认知和思考。在激活思维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已任,完善多维而非一维、动态而非静态、立体而非扁平的认知和思考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觉用发散思维破除封闭思维、用张力思维破除偏执思维、用精准思维破除空泛思维、用创新思维破除守旧思维,坚决打破思维固化的藩篱和陈旧的思维定式,形成一个以创新思维为中心,发散思维、张力思维、精准思维交融互动、环环相扣的动态开放的思政引领力思维范式。
高校应在增强思政引领力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开展“上下同欲思进取”“名校骨干培训”“重大课题集体攻关”行之有效的活动求新求变,主动践行“以发展为本、以师生为本、以务实为本”的理念,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
以增强育人动能为内核提升思政引领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多种力量所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动的。思政引领力的强弱往往是由引领力动能的大小决定的,动能强劲,引领力强大;动能不足,引领力弱小。在思政引领力模式的构建中,思政引领力动能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要看思政引领力动能的有效供给能否真正说服人、吸引人、感染人,单一的思政引领力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与广泛兴趣。思政引领力动能是由多要素、多维度、多层次组成的集合体。在这一集合体中,真理的力量是思想统领,道德的力量是价值高地,文化的力量是精神源泉,知识的力量是智慧宝藏,人格的力量是做人标尺,通过科学组合、系统集成、精准实施,从而强有力打造思政引领力的能量场,有效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动能不足、育人质量不高的问题
精心打造思政引领力动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要以真理的力量为“魂脉”,用伟德体育app_伟德体育平台-【最火热游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淬炼道德情操,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启航青春梦想,用境界、人品、行为的修炼展示人格魅力,多种力量精准发力,产生凝心铸魂的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引领前进的创造力,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配置、多内容供给、多形式呈现、多能量传递和多层面影响的合力育人体系,帮助广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构建思政引领力模式提供强大动能。
高校应大力度推进思政引领力动能的汇聚,把思政引领力与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志趣爱好融为一体,形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相统一,知、情、意、行相协同的引力场,把真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动力源,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优化育人场域为路径提升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场域是思政引领力落地生效的时空载体。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场域中处处都是“富矿”,关键看能否及时发现和科学利用。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影响人也塑造人。校园场域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的优化,育人空间的充分拓展与高效利用,能最大限度地配置育人资源,充实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法,激活育人要素,整合育人力量,拓宽育人路径,彰显育人特色,精心打造思政引领力育人新生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场景感、真实感、历史感与获得感,实现思政引领力育人的品牌化、系列化、长效化。如果思政育人场域单一,育人路径狭窄,不能很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个性化追求,势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求知欲锐减、审美疲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持续优化思政引领力育人场域,永远是进行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研究和把握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方向,以新时代为视野,以师生为中心,以育人场域为坐标,以思政课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为支撑,以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现实为经纬,以育人效果的科学考评为保障,精心搞好思政引领力场域的谋篇布局与要素配置,增强引领意识和阵地意识,充分激活教育与管理、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课标与行规、平台与项目、科研与创新等场域育人要素,拓展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场域育人空间,通过师生互动、回应现实关切、数智赋能、沉浸式体验和社会实践聚焦等创新场域育人方法,通过从高校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多个维度,持续优化场域育人环境,实现对思政引领力育人场域充分而又高效的利用。在拓展思政引领力育人场域中,要精准创设创新认知场景、体验场景、应用场景、数智场景,着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点赞率,形成导向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力四射、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思政引领力育人新格局,为构建思政引领力模式提供有效平台与路径。
高校在优化育人场域时,应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提升思政引领力、构建育人新格局为视野,以学校主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抓手,以特定的校园场域为载体,行之有效地探索思政引领力育人路径,拓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推动高校思政引领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