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守护教育记忆,伟德体育app_伟德体育平台-【最火热游戏】@档案馆启动“记忆守护”工程。团队通过采集高清影像、口述实录、珍贵实物等,以多维视角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图腾——它不在宏伟的建筑里,而在创校建校者掌心的老茧中、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灯光里、在晨读课上的霜痕间。这种精神正以永恒的心跳节奏,在一代代邵院人的血脉中延续传承。
2025年11月5日,档案馆工作人员走进邵阳学院逸夫图书信息楼,与何勋杰老先生进行了一场深情的对话。他扎根邵阳、倾情教育的初心与担当,言传身教、以爱育人的智慧与情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岁月无声,师者有痕。老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为师为范”的真谛,他的故事,是邵阳学院发展历程中的生动注脚,更是后辈教育工作者砥砺前行的灯塔。
访谈时间:2025年11月5日
访谈地点:邵阳学院逸夫图书信息楼
访谈对象:何勋杰,原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图书馆馆长、纪检会副书记、湖南省邵阳工业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访问者:何老,您好!湖南大学邵阳分校是邵阳学院重要的组成部分,您从湖南大学毕业后,辗转之间,为何最终选择来邵阳扎根呢?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何勋杰:1974年夏天,湖南大学为筹办分校组建了调查组,落在了益阳的南县与邵阳两地。邵阳方面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体现在邵阳的同志不仅准备了一处前身是师范类院校的校区作为邵阳学院的一部分基础,还拿出了详细的土地、交通规划方案,诚意与效率可见一斑。万全的准备成为了选址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衡阳也在筹备建立分校。于是,湖大分校的建设,便定在了邵阳与衡阳这两处。邵阳分校与衡阳分校便如同两颗希望的种子,同时播撒在了湘南与湘中的大地上。这份乡情之外,更有一份对邵阳分校筹建班底的仰慕。校长刘智同志是一位富有远见和魄力的领导者,经过刘智同志的感召,他从湖大本部带来了一批学术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骨干,构成了分校的“脊梁”。这其中,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的电机专家张碧英、专攻电力的卓仁、张勋干等一批知名教师。后来,熊志耀、王建军、袁静南、杨建华、罗一新、陈美华等青年才俊也加入了邵院教师的大家庭。我没有在一开始就前往邵阳任职的原因是我的妻子在衡阳厂矿工作,家庭是事业的港湾。我的爱人能调来邵阳,有一段有趣的插曲。那是1977年,邵阳分校的师资力量非常紧缺,负责此项工作的李绍义老师求贤若渴。他来长沙出差,我半开玩笑地向他提及:“李老师,我爱人也是学机械的,调来你这儿帮忙如何?”没想到他当场双眼放光,连连说:“太好了!我们正急需机械专业的老师!手续问题我来抓紧办!”他的雷厉风行出乎我的意料,调令很快下达。就这样,我的爱人于1977年8月,从衡阳探矿机械厂正式调入邵阳分校机械系,担任机械制图课教师。她是华中工学院(即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从此将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这里的机械系,培养了大批学生,而我1980年来到湖大邵阳分校,与家人团聚,也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这片我始终向往的土地上。
访问者:在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有哪些令您难忘的学生故事?能否与我们分享几个典型事例?
何勋杰:我教授的《电工基础》课时量很大,这让我始终与我的学生保持密切接触,因此我对我们系的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亲眼见证着他们在邵院的土地上破土成材,也是教学生涯的一大乐事。例如,1984级电气专业的粟时平同学,那时我负责早操,有一次发现他仍在宿舍睡觉,我便对他说道:“你这么好的条件,不该把时间用来睡觉。”我本是一句平常的督促,却没想到,这句话被他铭记于心。这位学生在校时表现并不突出,毕业后进入了部队,被分配到长沙炮兵学校。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部队里找到了方向,第一年就光荣入党,后在原总参谋部工作。他凭借努力考上了湖南大学的研究生,但过程却一波三折:总参谋部起初因工作需要不愿放人,等终于获批时,却又错过了湖南大学的入学时限。无奈之下,他想到我是湖南大学的校友,便前来求助。我为他写了一封说明情况的信函。非常凑巧的是,当时研究生办的主任恰好是我昔日在湖大任教时的一位得意门生。这封信起到了作用,研究生院最终破例录取了他。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顺利读完研究生,之后更是一鼓作气,考取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博士,他的人生轨迹因自律与奋斗而彻底改变。如今已是长沙理工大学的教授。还有1979届蒋兴良同学,脚踏实地,毕业后考取重庆大学研究生,如今已是能源电力装备安全与自然灾害防御领域的国内领军人物。
访问者:能否通过您在邵阳学院的教学历程,向我们传授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重要育人经验?
何勋杰:我到校后,一直在教学和管理的一线工作。1984年当了设备科科长,到了1987年,当了图书馆馆长,1989年又在纪检会任职。后来学校和别的学校合并之后,我才担任了电机系(后为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个实际困难:我们老师住在南院,学生都在北院,两边交通非常不方便,导致每年新生工作的开展很麻烦。于是我琢磨出一个“以老带新”的办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在军训期间就去帮助新生,带着他们熟悉大学生活。这样做,既让老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让新生更快地适应下来,整个新生工作也因此顺利了许多。这个办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一直沿用到现在。除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上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电气系曾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强调动手能力,推行“操作实训”模式。我们曾专门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套方法对学生就业帮助极大,很多学生反馈正是因为扎实的实训经历才找到了工作。这种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及“以老带新”的学生管理模式,都成为了我们系的优良传统。总而言之,在邵阳学院的工作经历,虽然条件远比在湖南大学时艰苦,但这份事业充满了成就感,令人终生难忘。
访问者: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多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初心,坚持奋战在教育教学管理一线?
何勋杰:这一切的源泉所在,便是热爱——是对教书育人的赤诚热爱,也是对邵阳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回顾往昔,学校曾希望我担任校教学秘书一职,但我婉拒了邀请。因为我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就是与学生们交流。从几十人的小班教学到上千人的大系管理,我亲眼见证着一届届学生从青涩新生成长为行业骨干。所有这些变化与发展,都已深深铭刻在我与邵阳学院共同走过的年轮里。1980年我调来时,校名已是“湖南大学邵阳分校”。之后,学校与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合并,但仍称湖南大学邵阳分校。1991年,又与“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先后更名为“湖南省邵阳工业专科学校”“邵阳高等专科学校”,直至现在的“邵阳学院”。在合并邵阳工业专科学校之前,学校规模很小,学生仅几百人,一个专业往往只招一两个班。与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其电气系与我们的电机系合并),生源才逐渐扩大。到1999年,我所在的电气工程系(当时已包含电气、智能化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已达千余人,占了学校近半规模。这样的规模变化也让我倍感欣慰。
访问者:回顾您的职业历程,最让您深有感触的是什么?
何勋杰:从1980年到现在呢,我见证了邵阳学院四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最初我们的条件很艰苦,一开始,三十多位老师都是住在茶厂的工棚里,学校只有一辆公交车和一辆货车用于负责接送师生。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毛马路”,进出一次邵阳市区十分周折。早期的校园环境也很简陋,老教学楼和活动区域之间有一条小溪,师生上课需要绕行。我1980年被调来时,情况依然如此。当时的校园建筑很少。体育学院办公楼本身和旁边的学生宿舍是1977年建的,当时的办公楼是一栋红楼,也兼作教室。技工学校后来搬去了新址,这里才逐渐定型。如今校园的大草坪一带原是水库大坝,周边多是橘园和山包,茶厂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体育学院区域,当时的少量居民也陆续迁走了。返校的校友们和我们这种留教了三四十年的老教师,无一不感叹邵阳学院这莫大的变化。我们上课要跨过一条小溪,往返于南北校区之间,买菜的话要专门去市里,因为当时的校园周边是没有市场的。但恰恰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锤炼出了我们邵院人最可贵的品质——苦干精神。从学校领导到基层教师都秉持着这种精神,为学校能发展到今天打下了基础。
访问者:感谢何老的倾情分享,您的经历和智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坚守,我们必将传承这份精神,继续前行。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阳素云 王炳坤 李杰玲 曾洁荣)